当前位置:首页 > 乡镇人大 >
双土镇人大:助推山区农田“小改大”试点见闻
时间:2016-05-18  365bet中文官网  浏览次数:

在云阳,若论哪里的大米质感好,素有“鸡鸣坪天、陈蒲二山”之说。过去再好的“坝子田”都依靠传统种植,只种上一季水稻。如今——

    一弯弯面平如镜的水田里,伴着“久保田”大型自动插秧机缓缓驶过,一行行栽插均匀、高矮整齐的秧苗随风摇曳……514日,双土镇坪东村年过七旬的村民杨志兵见此场景,心情愉悦地说:“现在‘铁牛’下田插秧,再也不用自己弓腰驼背了!”

    原来,由县、镇两级人大代表合力助推试点的标准农田改造在该村顺利实施。村民纷纷挖掉土田坎,拓宽机耕道,把“小田”改成了“大田”,让他们眼中的“铁牛”——各种农机具成功开进田里,彻底解决了他们种粮的“后顾之忧”。

“巴掌田”撂荒引担忧

    蒲家山坪东村坪天一带海拔1200多米,光照时间长,满目都是良田沃土,产出的“坪天一口香”大米颇负盛名。 

    “可高低错落的田块大小不一、参差不齐,村民们称之为‘巴掌田’,农机打不过转来,成了阻碍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的‘拦路虎’。” 县人大代表、双土镇人大主席陈明介绍说,“上好的‘坝子田’,乡亲们也只种一季水稻。”

    去年2月,陈明进村走访夜宿农家,听着村民们摆谈“龙门阵”,谈起了几年前见不得田荒而“捡田”种稻的杨志兵老人——

    上世纪九十年代,许多村民开始外出务工,越来越多的田地荒芜了。杨志兵开始把乡邻不种的田“捡”过来。截至2008年,老人“捡”来了7亩田,加上自己家里的6亩,总面积达到13亩。尽管已年逾六旬,但身体结实的杨志兵每天忙里忙外,不辞辛劳。

    现在,村里引进种植大户成立了农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,也流转了不少农田,从育秧、插秧到收割一体化服务,零零散散的“巴掌田”却被弃之一旁。72岁的杨志兵拄着拐杖望着被撂荒的“巴掌田”直摇头:“这么好的庄稼田荒了,可惜啊!可惜!”村民们也为之叹息。陈明听了心里五味杂陈,不知说什么好。因为在家务农的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,传统耕种费时费力,能耕种的、愿意耕种的村民越来越少。

深入调研提建议

    近年来,县里大力推进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,村里也购置了一些农机具,但原来的机耕道逼仄失修,村民们只好“望机兴叹”、“望田兴叹”,“有机无路”矛盾日益突出。

    “有没有好的办法解决?”陈明苦苦思索,开始密切关注村里的“巴掌田”撂荒现象。不久,该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带领部分县、镇人大代表深入调研,挨家挨户摸实情,倾听村民心声。

    历经近两个月调研发现,村里户籍人口2424人,但实际在家不到800人,主要以老人居多,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,种植成本高、产出收益低等,都是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。

    “怎样才能让村民种粮省工省力又增收?”陈明与农服中心工作人员一起探讨交流,一个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:“可不可以把零散的小田并整成大田,让大型农机开进‘巴掌田’?”

    第二天一早,陈明带领村社干部赶到县城里,邀请县里的农机专家进村查看现场,实地测量。几经考证,反复调研,陈明提出建议:引导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农田小改大试点,让大小“铁牛”开进田,老人插秧割谷不再难。

 

“铁牛”开进“巴掌田”

    随着国家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(试行)》的出台,该镇党委、政府结合代表建议终于找到了突破口。今年2月底,该镇多方争取资金,指导专业合作社在村里选田试点,还邀请县农委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技术。先从群众手里流转土地。首批“小改大”有60亩土地,涉及28150多人。

    “在家的三四十人,都是老人和小孩。我们就挨个打电话,征求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意见,他们见多识广,反过来让家里人支持。” 农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建告诉笔者,预备会开了5次才得以全部通过,为了修一条2.2米宽、100米长机耕道,还特地组织召开了2次院坝会,打消了村民对改田后的权属、面积是否缩小、是否原地返还等顾虑。

    前不久,笔者来到村里的农田“小改大”现场看到,随着挖掘机的阵阵轰鸣,横亘在田与田之间的土田坎不见了,眼前是一大片平坦、规整的土地。“右边这块田,是15块小田改的,左边这块田有4亩,过去是8户人家的稻田。”指着不远处的稻田,刘建介绍说,“改造施工的每一环节,不仅有人大代表监督,还让村民亲自参与。”

    据介绍,面积零散的“小田”一般改成510亩不等的“大田”。改田前,村民组织参与统一测量土地面积,改田后,村民组织测量实有面积,然后按照比例将土地返还权属,农户可以流转土地,也可让合作社代耕代种、代工代销。为保持土壤肥力,还把田间肥沃的土层起到一边,改田后再平铺还原到田里。而田坎、引水沟渠用混泥土浇筑,既方便机械出入耕作,又安全牢固耐用。

    “改大了方便!改了可以实行规模经营,我们大力支持。”正在浇筑田坎的农民唐龙军说,以前耕田只用小型耕整机,现在大型机器开进来,速度快多了。

    据了解,山区农田“小改大”,一亩要近4000元。刘建说,改造建成后的“大田”全程采用机械化种植、施用农家肥、有机杀虫,预计每亩成本不超过800元,种植成本大为下降。

    半个小时不到,不远处的七八个稻田里的秧苗就插满了。看着一排排秧苗整齐地栽插到位时,刘建满脸笑容:“今年买来三台插秧机,从4月下旬开始,已经栽插秧苗2000多亩,每亩成本不足300元。而去年,我每天雇50多个劳力,栽插了20多天。人工工资加生活费,每亩摊下来的插秧费用近1000元。”

   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和平称,“小田”改“大田”促进了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,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便利条件。今年在坪东村试点成功后,将带动更多农民实施“小田”改“大田”。

 

后记——

    当前,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,在家务农的大多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,他们依然靠传统模式种植费时费力,而能够耕作、愿意耕作的农民也越来越少,加上山区农业基础条件薄弱,高投入、低产出,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。而双土镇人大助推坪东村开展标准化农田改造试点,解决了现在谁来种田和怎样种田的迫切问题,为推广山区农业机械化作出了有益尝试。